“讲故事好不好玩?那回家也要继续练习。”“我们现在讲枫泾故事,将来还要写枫泾故事,好不好?”在金山区枫泾镇文化活动中心,暑期少儿故事讲演培训班的结业表演刚刚结束,郁林兴就走到孩子们中间,眉弯眼笑。
(资料图片)
在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得主、全国著名故事作家、中国故事委员会副主任郁林兴的眼中,这里是真正的枫泾故事“摇篮”,今日稚嫩幼苗,即是明日烂漫花海。
那么一个小小的暑期培训班到底魅力何在?故事还要从“故事”说起。
2000年,是枫泾成体系故事活动启动的“元年”。这一年,枫泾镇文体中心成立,郁林兴在上任中心主任的第一个月就立起一个目标:用10年,把故事打造成枫泾文化品牌。“挖”来退休的吕巷故事名家毛一昌,从《枫泾》报上发掘文学新人,搭建故事创作沙龙,以集体智慧探索民间文学新路,共同将枫泾故事这一散落于民间的星星之火烧成了吸引各路人才汇流的现象级“篝火派对”。
2011年,枫泾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故事基地”。2014年,枫泾镇凭借故事荣获2014-2016年度“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至今已连续四届获此殊荣。
而枫泾镇的故事文化传承体系也逐渐清晰。从少儿到成人,从普通话到方言,从社区到农村,从讲演到创作,仿佛一张树形发展图,为不同基础条件的故事爱好者制定了不同的学习提升路径。
少儿培训是枫泾故事赢在“地基”的秘诀,历年来枫泾故事人才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不断,持续激发着枫泾孩子对于故事的热爱。
虽说是小镇暑期班,可师资一点也不敷衍。比如本期的指导老师严珊,就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朗诵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会员、全国故事大王。短短7天的系统性课程里包括了基础理论、表情管理、肢体动作,并以一个枫泾民间传说为范例进行讲演技巧指导。
来报名的家长,最初大多是想提高一下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孩子的潜力,他们眼见自己的孩子从“一张白纸”到能够流畅地讲述故事,都非常欣喜。有的孩子已经是培训班连续几年的老学员了,讲故事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项特长,甚至开始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继续参加培训是为了接受老师更为细致的辅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实力。
在各级故事讲演比赛中,对于少儿组的年龄限制是8-18岁。有的孩子讲着讲着就长大了,比如培训班的“元老”王辰一,他在少儿培训班常驻10多年后,转入成人组别比赛,在市级比赛中崭露头角,成为枫泾镇故事讲演团队的有生力量。
这样的培养选拔机制,使得枫泾镇故事人才辈出,实力不俗。在8月8日,由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教卫工作党委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海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讲大赛举办了“40进20”的复赛,枫泾选手钟贤、王洙敏的表演获得评委一致肯定,成功闯入决赛圈。
2022年,“倾听上海——第三届上海市故事大赛”在枫泾镇举办,现场公布的8名“上海优秀故事员”中,来自枫泾镇的新义村故事队队长陈金英和新秀王辰一入围。
这些优秀的成人组别故事员也会定期聚到一起,兴致高昂地在新出炉的本土故事中挑选适合自己的脚本,通过精读、改编、试讲,相互提意见,精心打磨成品,最后登台讲演。除了参加比赛,故事员们也会随着“二十大精神”以及反电诈、反邪教等主题巡回宣讲的脚步,走入机关、学校、社区、乡村,成为一支最受欢迎的“文艺轻骑兵”,成为枫泾人生活中缺不了的“背景音”。
“近年来的所有枫泾新故事,是枫泾人讲的,也是枫泾人写的。”郁林兴颇为自豪地介绍。
2006年,在枫泾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毛一昌工作室成立,成为了枫泾故事人才的“黄埔军校”。枫香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金颂军,外地来沪务工人员高国俊、老农人沈纪龙等,不同职业、不同基础的作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这里走上了全国赛事的平台摘得荣誉。这支10多人的资深作者队伍每2-3个月就会举办一次沙龙活动,大家把正在创作的故事端上桌品评,提出完善建议。即使脑袋里只有一个故事雏形也可以讲出来,在集体智慧下把“虚线画实”而不用担心故事精髓被人借走。这是一个优良的老传统,也是枫泾故事可以起势成团的成功内核。
“从结构上来讲,我们目前是‘两头强,中间稍薄’,接下来要补短板。”郁林兴说。
吸引青年群体,是各类传统文艺在传承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为了建立人才培养池,搭建人才梯队,郁林兴也是动足了脑筋。往年,故事演讲和创作培训是作为两门课程列入由枫泾镇党委政府主办的青年人才培训班,从今年开始枫泾镇又推出了面向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创作训练营。
从4月到7月,每月一堂课,每月打磨一个故事,理论、实践循环滚动。已经有不少好苗子引起了郁林兴的注意,他们中有青年歌手、有散文作者、有蛋糕店的店长,他们身上的光芒被慧眼发现,而他们也在故事创作的学习中,点亮了一条未曾设想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