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规模,或者更具体些讲国内生产总值(GDP)何时能实现对美国的赶超,近年一直是个热点话题。2010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0年前”超过美国。美国政界不少人也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是早晚的事,如果现有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大体不变,预计将在10至20年内超越美国。
新冠疫情暴发后,由于美国经济遭受严重冲击,而中国经济表现良好,中美经济总量差距一度迅速缩小。根据美国官方的数据,中国占美国GDP的比重从2019年的66.8%上升至2021年的76.4%,这也使得一些机构认为中国GDP超美的时间将提前至2026~2028年。然而,2022年以来,受新冠疫情以及周期性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而美国经济规模的扩张在量化宽松政策刺激作用下超预期,导致中美GDP差距重新有所拉大。2022年,中国占美国GDP的比重为70.6%,2023年一季度继续下降至62.9%。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哈尔·布兰兹据此认为,中国将很快陷入对美“相对衰退”,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甚至预测中国GDP将“永远无法超过美国”。如何以动态眼光看待中国GDP赶超美国一事?这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GDP无法超美”缺乏依据
【资料图】
虽然2022年以来中国与美国GDP的差距重新有所拉大,但据此认为中国GDP将“无法超越美国”有失偏颇。首先,2022年以来中美经济表现受意外因素影响较大。美国经济表现的“超预期”主要是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强刺激,这种做法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复苏,但也带来高通胀以及金融风险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复苏所受掣肘主要是新冠疫情和周期性因素。随着疫情消退,经济有望重回较快增长轨道。并且,汇率因素是中美GDP差距重新拉大的重要原因。由于乌克兰危机爆发,欧洲经济受冲击,再加上美国经济表现超预期,2022年美元指数升幅达7.84%,导致人民币相对贬值超过9%。如果剔除汇率因素,2022年中国GDP相当于美国GDP的比重将从70.6%扩大到77%。
其次,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中美经济总量的差距并未重新拉大。衡量GDP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汇率法(MER),另一种是购买力平价法。国际间的GDP比较通常使用汇率法。由于汇率易受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且未能消除不同经济体间价格水平的差异,使用汇率法进行国际比较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结果。而购买力平价法通过人为构造货币转换因子,可弥补汇率法的不足,为GDP横向比较提供了新的维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基于购买力平价法,2016年中国GDP为18.7017万亿国际元,首次超过美国;2022年中国GDP为30.2170万亿国际元,美国则为25.4645万亿国际元,中美GDP之比为118.7%,较2021年扩大1个百分点。IMF预测,基于购买力平价法,2028年中美GDP之比将升至136.1%。
第三,中美GDP差距要比数据体现的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对非正规经济核算存在不足。目前中国GDP核算对非正规经济反映并不充分。非正规经济是国际主流GDP核算方法“SNA(2008)”之下国民经济核算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地下生产、非法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以及因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等等。有学者估计,中国非正规经济占GDP的比重可能在5.34%至25.68%之间。二是,自有住房服务价值未被全面计入。虽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将城镇地区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核算由成本法改为市场租金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对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核算仍存在低估。三是,人民币汇率并未反映真实水平。一方面,中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外国投资者持有中国金融资产的比重偏低。随着中国资本账户逐渐开放,人民币汇率也将上升。另一方面,中国是常年保持顺差的贸易大国,并且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可以支撑更高的人民币汇率。如果将上述因素全部纳入考虑,汇率法下中国经济总量可能会出现明显上升,甚至实际已经超美。
“中国GDP超美”既重要也不重要
为什么说“重要”?19世纪末,美国超过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迄今为止已维持近130年。在此期间,美国曾两次面临其他国家的赶超势头,先后来自苏联、日本。然而,苏联和日本对美国的赶超都止步于其经济总量达到相当于美国2/3的水平,这一现象被学界称为GDP对美赶超的“70%魔咒”。苏联的“国民收入总量”在1978年前后相当于美国的67%,没维持几年后便开始下跌。2022年俄罗斯的GDP仅相当于美国的9%。日本的经济总量在1995年相当于美国的71%,维持两年后开始下跌,2022年日本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6。
2018年,按汇率法计算,中国的GDP首次达到相当于美国2/3的水平。如果中国GDP能实现对美超越,意味着中国成功跨越“大国赶超陷阱”。后续效果,一方面将推动美国从心理上在经历一段时间焦虑、暴躁之后最终接受中国崛起,改变对华政策;另一方面,促使更多国家与中国加强友好合作,扩大中国的“朋友圈”。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也将大幅跃升,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明显提振作用,推动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的长周期。
为什么又说“不重要”?一是GDP数据仅能反映名义规模,并不能充分反映经济质量。目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与其后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但发展质量仍有待提升,所以党中央明确把“高质量发展”定为新时期的重要工作目标。未来的国家间竞争,比拼的是科技创新、制造业和产业链竞争力。虽然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较快,但与美国等国仍有差距。美国仍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而我国在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领域继续面临“卡脖子”问题,对产业链安全形成挑战。二是即便是我国GDP实现超美,人均也仍较低。2022年中国人均GDP为1.27万美元,相当于美国(7.63万美元)的1/6。即便中国现在GDP与美国持平,人均也仍不到美国的1/4。三是相比于经济规模能否超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更为重要。2022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84美元,不到美国(5.57万美元)的1/10。考虑到即便是中国GDP超美,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高,经济仍需要继续发展才能不断全面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准,因此,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角度来说,GDP超美仅具象征意义。
中国GDP持续增长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传统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内循环主要依靠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驱动,形成重投资轻消费的模式,不仅使得房地产市场过度发展,居民杠杆率越来越高,而且导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大幅扩张,风险持续累积,带来了高债务、贫富分化加剧、金融风险上升等问题,这也是202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疲弱的重要原因。当前中国经济传统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调整转变迫在眉睫。
二是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2022年,中国65岁以上的居民占总人口比率高达14.9%,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重要原因是新生儿出生数量不断下降,从2016年的1883万下降至2022年的956万。这对总需求、总供给都会产生明显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
三是外部环境趋于恶化。2018年以来,美国在经贸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对中国多种出口美国的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否决中国企业在美国多项投资并购项目。此后,美国频繁出手打压中国中高端制造业,阻止中国高科技产业做大做强。近期,美国又开始联合盟友试图结成战线,在供应链、经贸、科技、军事等领域围堵中国。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明显恶化给GDP赶超美国带来不确定性。
虽然2022年以来中国经济复苏不如预期,增长面临多重挑战,GDP对美赶超趋势仍有坚实基础,如能在今后一段时期保持年均4.5%以上的增长率,在2030至2035年实现对美超越是有把握的。
未来,我们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在驱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对投资和出口的重视度远高于消费,导致消费占经济的比重偏低。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居民储蓄率较高,消费增长空间广阔。未来应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才能确保经济内循环更加畅通、经济发展更可持续。
要大力发展制造业。汇率法下GDP增长有三个来源:实际产出增长、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以及相对价格变化。相关研究显示,GDP的实际增长中平均有40%来自实际产出增长以外的汇率升值和相对价格提升的贡献,这主要取决于可贸易部门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而可贸易部门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只有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产品竞争力,才能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对冲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大力吸引外资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引进外资可以获得先进技术、管理和国外市场,深度参与全球分工,提高国内产业链竞争力。未来要更大力度吸引外资,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原文标题《【世界知识】张启迪:如何看中国GDP“赶超美国”的趋势》,文章来自公众号“世界知识”,作者“张启迪”,高级经济师,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